超敏、变态、过敏,是一回事儿吗?

相信大多数人(包括医生在内)都分不清楚(或者压根没注意过这个问题),尤其是普通人,“过敏”一词足以涵盖一切。那么这些专业词汇是一回事儿吗?

我们在平时读文献中总能遇到这样一些专业术语:
  •    ·  过敏反应(anaphylaxis)
  •    ·  变态反应(allergy)
  •    ·  超敏反应(hypersensitivity)
  •    ·  类过敏反应(anaphylactoid reaction)
  •    ·  假性变态反应(pseudoallergic reaction)

这些词是一回事儿吗?有什么区别呢?

变态反应与过敏反应是一回事儿,超敏反应概念的范畴最大

根据发生原理来看,变态反应与过敏反应其实可以看做一回事儿。

过敏反应(anaphyla-xis)一词最先出现,是由希腊字ana(缺乏)和phylaxis(保护)合成,意为缺乏保护之意,是1902年法国科学家里柴特(Charles Richet)创用的。他发现接种异种蛋白质抗原的动物,产生一种与免疫反应毫不相关的异常反应, 他称这种反应为“过敏反应”;人类对抗原物质也发生类似动物的过敏反应 , 而且无论从抗原物质的种类和临床表现来看都更加复杂多样(Richet因其在过敏方面的贡献获得了1913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)[1]。

1906年奥地利维也纳的儿科医生冯·皮奎特(Clemens von Pirquet)首先提出变态反应(allergy)的概念,后人称他为“变态反应之父”

1906年维也纳儿科医生冯·皮奎特(Clemens von Pirquet)首先提出变态反应(allergy)的概念,我们称他为变态反应之父

1963年Philip Gell和Robin Coombs完善发病机制,引入超敏反应(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)一词,而变态反应范围缩窄,仅指代Ⅰ型变态反应了。

我们根据曹雪涛主编、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《医学免疫学(第6版)》[2]第十七章「超敏反应」的内容,变态反应与超敏反应是同义词,而Ⅰ型超敏反应与过敏反应是同义词

出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《医学免疫学(第6版)》第十七章

Philip Gell和Robin Coombs将超敏反应分成四型:

  • · Ⅰ型变态反应(type Ⅰ):快速发作,由 IgE、肥大细胞和/或嗜碱性粒细胞介导;
  • · Ⅱ型变态反应(type Ⅱ):延迟发作,由抗体(通常为 IgG)介导,引起细胞破坏;
  • · Ⅲ型变态反应(type Ⅲ):延迟发作,抗体(IgG)与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,在补体参与下沉积后引起;
  • · Ⅳ型变态反应(type Ⅳ):延迟发作,由 T 细胞介导。

另外,众所周知,人类对抗原物质发生改变了的反应包括反应性增高 ( 超敏感性 ) 和降低(免疫缺陷、免疫耐受性等)两种现象。二十世纪30年代以前两者都包括在变态反应的范畴之内,1937年布雷(Bray)则把变态反应严格地限制在那些反应性增高的现象上。

超敏反应分四型,其中变态反应通常指I型(速发型),也称为过敏反应

搞清楚“药物所致变态反应”

那么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——超敏反应(Drug hypersensitivity)是指什么?

首先,得搞清药物不良反应(adverse reaction)的分类:

A 型反应(type A reaction):根据刺激物的性质(如药理学),给予足够剂量、暴露,即可预测发生的不良反应。

B 型反应(type B reaction):根据刺激物的性质(如药理学),无法预测,症状、体征均与其性质无关的不良反应。

超敏反应属于B型不良反应,继续分类:

  •  · 异质性反应(idiosyncratic reaction):大多数异质性反应机制尚不明确,可能与人体代谢及多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有关(非免疫机制);
  •  · 免疫反应(immunologic reaction):顾名思义,其发生由免疫系统介导(免疫机制)。

这里的免疫反应,又称作变态反应,又分作四类(熟悉的来了):Ⅰ型变态反应(type Ⅰ)、Ⅱ型变态反应(type Ⅱ)、Ⅲ型变态反应(type Ⅲ)、Ⅳ型变态反应(type Ⅳ)。

药物所致超敏反应包括非免疫机制和免疫机制,其中假性变态反应或类过敏反应属于非免疫机制不良反应

假性变态反应(pseudoallergic reaction)类过敏反应过敏样反应(anaphylactoid reaction)是一类症状、体征与免疫反应相似的不良反应,但尚未发现机制与免疫途径相关。它是异质性反应的一部分,也称作非免疫性超敏反应(nonimmune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)。“类过敏反应”或“过敏样反应”可能比真正的过敏反应还要常见。

这类反应的发生可能有两种情况,一种是反应确属于免疫反应,但由于种种原因,暂时还不能确定导致反应的致敏物是什么,因而对反应的性质一时也难以确定。

另一种情况是虽经长期跟踪观察,最后仍不能证明其发病是属于免疫反应,例如血清IgE值始终不高,或虽然确定了致病原因,但并不能查到有关的抗体。这一类反应可能确实不属免疫反应,与真正的变态反应无关。

引起后一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样的,有些药物可以引起这一类反应。例如,常用的某些含碘对比剂(碘普罗胺注射液)(杏树林医口袋app【药典】板块记录近三万多种药品说明,数据权威可靠,并持续更新中。旨在为临床医生、药师及医疗人员提供便捷的药物信息查询工具,以满足医务工作者随时随地查询药物说明书信息的需求,是您日常工作的好助手!)可以在不少患者引起类似过敏反应的症状,重的可发生休克反应,但针对这些药物的抗体却始终查不到。另有一些患者在某些特定的环境或特殊的场合屡屡发生过敏样反应,却无法找到具体的致敏物质。这类反应可能大多由于肥大细胞的非特异性介质释放。它不属于免疫反应,但由于释放的介质与变态反应时的相同,所以临床表现也相像。

相信大家对这几种类似绕口令的术语分得清楚了!相对中文译文,相应的英语术语显然更能准确地反应本意,这也是《Medical English》[3]的作者 Ramón Ribes医生建议所有非英语母语国家,医学生学习时均应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原因

参考文献:
1. Lipozencić J.A hundred years of "Allergy" Clemens von Pirquet's essay "Allergie", published on July 24, 1906 in Münchener Medizinische Wochenschrift. Acta Dermatovenerol Croat. 2006;14(3):206.
2. 曹雪涛主编. 医学免疫学(第6版). 人民出版社. 第十七章. p145. 

3. Ramon Ribes, Pablo R Ros. Springer Verlag. ISBN: 9783540254287


本文由杏树林编译整理。如需转载,请联系18210077621授权